5月18日,雨后的長江西陵峽,高峽平湖,青山綠水,云霧旋繞,構成一道靚麗的自然生態美景。公民圖片網供圖前語摘要:汞污染正成為一項全球面臨的嚴峻污染,尤其是電廠燃煤在其間占了極大的份額。本文首要對當時汞污染局勢、各國政府監測要求做了拾掇,對汞連續排放監測系統CEMS中校準器、催化轉化辦法、測量辦法、系統規劃中的要害點及留神點做了介紹。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河南省印發河南省推進工業結構調整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作業計劃。超低排放粉塵儀 計劃要求,2019年年底前全省鋼
北極星VOCs在線訊:日前,山東印發《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點位設置技術標準》。全文如下:
前語
本標準依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提出并監督實施。
本標準由山東省環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
本標準首要起草人:李恒慶、丁君、高文彪、潘齊、李毅明、潘光、周成。
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點位設置技術標準
1規模
本標準規則了固定污染源廢氣手藝監測點位設置、監測點位標識牌設置及監測點位處理的技術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山東省現有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點位的標準化整治與處理,及新建、改擴建項目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點位標準化設置與處理。
2標準性引證文件
下列文件關于本文件的運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證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別適用于本文件。超低CEMS系統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證文件,其較新版別(包括全部的修正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 3608高處作業分級
GB 4053.1固定式鋼梯及平臺安全要求第1部分:鋼直梯
GB 4053.2固定式鋼梯及平臺安全要求第2部分:鋼斜梯
GB 4053.3固定式鋼梯及平臺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業防護欄桿及鋼平臺
GB 8196機械安全防護設備固定式和活動式防護設備設計與制造一般要求
GB 11714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編制規則
GB/T 18284快速呼應矩陣碼
HJ 75固定污染源煙氣(SO2、NOX、顆粒物)排放連續監測技術標準
DB37/T 010山東省縣級以下行政區劃代碼
3術語和界說
GB/T 3608、GB 4053.3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界說適用于本文件。
3.1監測點位monitoring sites為翻開固定污染源廢氣監測作業所設置的監測或采樣方位及其配套設備。包括監測斷面、監測孔、監測平臺及通往監測平臺的確保性、輔助性設備等。
3.2手藝監測manual monitoring在監測點位用便攜式監測設備對樣品進行現場監測,或用采樣設備搜集樣品,將搜集的樣品在實驗室用剖析儀器剖析、處理的進程。
3.3監測斷面monitoring cross sectionDB37/T3535—20192翻開廢氣監測的整個煙道截面。
3.4監測孔monitoring ports為監測或搜集廢氣樣品在廢氣監測斷面煙道上開設的孔口。
3.5監測平臺monitoring platform長久性設備在建筑物或設備上的帶有防護設備,供人員翻開監測的平臺。
3.6監測梯monitoring ladder長久性設備在建筑物或設備上,供人員通往監測平臺而設置的鋼直梯、鋼斜梯、轉梯或升降梯等。
4監測點位設置技術要求
4.1監測斷面及監測孔要求
4.1.1監測斷面應設置在規則的圓形或矩形煙道上,應便于檢驗人員翻開監測作業,應避開對檢驗人員操作有風險的場所。
4.1.2關于運送高溫或有毒有害氣體的煙道,監測斷面應設置在煙道的負壓段;VOCs在線監測系統若負壓段不滿意設置要求,應在正壓段設置帶有閘板閥的密封監測孔(見圖1)。
4.1.3關于顆粒態污染物,監測斷面優先設置在垂直管段,應避開煙道彎頭和斷面急劇變化的部位,設置在距彎頭、閥門、變徑管下游方向不小于4倍直徑(或當量直徑)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2倍直徑(或當量直徑)處。對矩形煙道,其當量直徑D=2AB/(A+B),式中A、B為邊長。
4.1.4新建污染源監測斷面的設置應滿意4.1.3的要求。現有污染源監測斷面的設置無法滿意4.1.3的要求時,應挑選監測斷面前直管段長度大于監測斷面后直管段長度的斷面,并采納相應措施,確保監測斷面廢氣散布相對均勻。廢氣散布均勻程度判定依照HJ 75中7.1.2.3的規則履行。
4.1.5關于氣態污染物,監測斷面的設置可不受上述規則約束。如果一起測定排氣流量,監測斷面應按4.1.3和4.1.4的要求設置。
4.1.6在選定的監測斷面上開設監測孔,監測孔的內徑應≥90 mm。監測孔在不運用時運用蓋板或管帽封閉,運用時應易翻開。
4.1.7煙道直徑≤1 m的圓形煙道,設置一個監測孔;煙道直徑大于1 m不大于4 m的圓形煙道,設置互相垂直的兩個監測孔;煙道直徑>4 m的圓形煙道,設置互相垂直的4個監測孔(見圖2)。
4.1.8矩形煙道依據監測斷面面積區分,由測點數承認監測孔數(見表1),監測孔應設置在旁邊面煙道等面積小塊中心線上(見圖3)。
4.2監測平臺要求
4.2.1防護要求
4.2.1.1距離掉落高度基準面0.5 m以上的監測平臺及通道的全部翻開邊際應設置防護欄桿(見圖4),防護欄桿的高度應≥1.2 m。
4.2.1.2監測平臺的防護欄桿應設置踢腳板,踢腳板應選用不小于100 mm×2 mm的鋼板制造,其頂部在平臺面之上高度應≥100 mm,底部距平臺面應≤10 mm。
4.2.1.3防護欄桿的設計載荷及制造設備應契合GB 4053.3要求。
4.2.2結構要求
4.2.2.1監測平臺應設置在監測孔的正下方1.2 m~1.3 m 處,應長久、安全、便于監測及采樣。
4.2.2.2監測平臺周圍空間應確保檢驗人員正常便當操作監測設備或采樣設備。
4.2.2.3監測平臺可操作面積應≥2 m2,單邊長度應≥1.2 m,且不小于監測斷面直徑(或當量直徑)的1/3。若監測斷面有多個監測孔且水平擺放,則監測平臺區域應包括全部監測孔;若監測斷面有多個監測孔且豎直擺放,則應設置多層監測平臺。通往監測平臺的通道寬度應≥0.9m。
4.2.2.4監測平臺地板應選用厚度≥4 mm的斑紋鋼板或鋼板網鋪裝(孔徑小于10 mm×20 mm),監測平臺及通道的載荷應≥3 kN/m2。
4.2.2.5監測平臺及通道的制造設備應契合GB 4053.3要求。
4.2.3其他要求
4.2.3.1監測平臺應設置220 V低壓配電箱,內設漏電保護器、至少配備2個16 A插座和2個10 A插座,確保監測設備所需電力。配備夜間照明設備。
4.2.3.2監測平臺鄰近有形成人體機械損傷、灼燙、腐蝕、觸電等風險源的,應在監測平臺相應方位設置防護設備。監測平臺上方有掉落物體危險時,應在監測平臺上方3m高處設置防護設備。防護設備的設計與制造應契合GB/T 8196要求。
4.2.3.3排放劇毒、致癌物及對人體有嚴重危害物質的監測點位應配備相應安全防護配備。
4.3監測梯要求
4.3.1監測平臺與地上之間應確保安全通行,設置安全辦法直達監測平臺。設置固定式鋼梯或轉梯抵達監測平臺,應契合GB 4053.1和GB 4053.2要求。
4.3.2監測平臺與掉落高度基準面之間距離逾越2 m時,不應運用直梯通往監測平臺,應設備固定式鋼斜梯、轉梯或升降梯抵達監測平臺。梯子無障礙寬度≥0.9 m,梯子傾角不逾越45度。每段斜梯或轉梯的較大垂直高度不逾越5 m,否則應設置緩沖平臺,緩沖平臺的技術要求同監測平臺(見圖5)。
4.3.3監測平臺距地上高度≥20 m,且依照相關處理規則需求設備主動監控設備的外排口監測點位,應設置通往監測平臺的固定式升降梯。
5監測點位標志牌設置
5.1監測點位應設置監測點位標志牌,標志牌分為提示性標志牌和警告性標志牌兩種。標志牌應包括監測點位基本信息。提示性標志牌用于向人們供應某種環境信息,警告性標志牌還用于提示人們留意污染物排放可能會形成危害。
5.2監測點位標志牌的技術規格及信息內容遵循附錄A規則,其中點位編號遵循附錄B的規則。
5.3一般性污染物監測點設置提示性標志牌。排放劇毒、致癌物及對人體有嚴重危害物質的監測點設置警告性標志牌。
5.4標志牌設置在距污染物監測斷面較近且奪目處,并能持久保存。
5.5排污單位可依據監測點位狀況,設置立式或平面固定式標志牌。
5.6標志牌右下角應設置與標志牌圖畫整體調和、契合山東省排污口信息化、網絡化處理技術要求的二維碼,二維碼編碼的技術要求應契合GB/T 18284的規則。監測點位信息變化時,應及時替換二維碼。
5.7監測點位二維碼信息應包括排污單位名稱、地址、企業法人、聯系電話、監測排口性質和數量、點位編碼、監測點位的地理定位信息、排放的首要污染物種類、設備投運時間等有關材料。
6監測點位處理
6.1排污單位應樹立監測點位檔案,檔案內容除應包括監測點位二維碼包括的信息外,還應包括對監測點位的處理記載,包括對標志牌的標志是否明晰完好,監測平臺、監測梯、監測孔、主動監控設備等是否能正常工作,排氣筒有無漏風、破損現象等方面的查看記載。
6.2監測點位的有關建筑物及相關設備屬環境保護設備的組成部分,排污單位應制定相應的處理辦法和規章制度,遴派專職人員對監測點位進行處理,守時進行防銹及防腐等的保護,確保正常安全運用,并保存相關處理記載,合作檢驗人員翻開監測作業。
6.3監測點位信息變化時,排污單位應及時替換標志牌相應內容。